潘岳在《求是》发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时间:2023-12-18 点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博大精深,既蕴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又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应运而生。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各种挑战,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格局“东升西降”态势明显,但“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扭转,西方国家在文化输出和媒介传播方面占有优势地位。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思想多元激荡,世界范围内文化思潮交锋激烈,我国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先进的、积极的意识形态占据主流,但一些落后的观念、消极的思想仍然存在,本土的和外来的文化相互碰撞。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强大感召力,就在于其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世界文明格局的变迁中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国家团结一致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就能万众一心、成就共同的目标和事业,反之就会一盘散沙、各行其是、一事无成。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在同各种政治力量和困难挑战的较量中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根本原因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彰显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发展方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强起来奠定了最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浸润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在五千多年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并承载着新的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刻、前进方向更加明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九个坚持”规律性认识;2023年6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文化建设的“十四个强调”;2023年10月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的“七个着力”重大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又突出强调,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两个大局”,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重要成果。从历史发展角度提出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历史过程论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规律的深度结合;从共同体角度提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交往联合论与中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客观实际的深度结合;从方法论角度提出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思维的深度结合;从治国理政角度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国家理论与中华民族“大一统”演进规律的深度结合。这一系列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判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举措。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内在本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一种文化要具有穿越时空的引领力、凝聚力、辐射力,必须要有其主体性。如果没有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可,就难以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强大文化信心,就没有在选定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坚定意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唯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IMG_256

2023年8月10日是彝族传统节日火把节,广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阿搞屯的村民在取火祭火、祭送布谷鸟、打磨秋、抹黑脸、篝火晚会等民族特色活动中欢庆节日、传递祝福。图为村民展示彝族传统习俗——打磨秋。 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简单化古,而是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既不能完全否定传统,走向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完全正确的,走向文化保守主义。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赓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又赋予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的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各族群众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回望历史,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莫不是文化互鉴、民族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因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才有了今天中华文化的历久弥新;正因为各民族文化的交相辉映,才有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底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关键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各民族树立和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由历史观铸牢文化观,由文化观引领民族观,由民族观拱卫国家观,再以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如此才能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际行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党的民族工作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密相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积极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确保党中央文化建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推进理论研究。持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干部、教育群众,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入脑入心。要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研究阐释。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加强宣传教育。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深化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宣传教育。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课程体系。要加强各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学段编写课程教材和辅导读本。要开展群众教育活动,在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开展理论阐释、政策解读和故事宣讲。要建设一批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要依托“道中华”宣传品牌,用创新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

强化共同价值。着眼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准确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历史脉络,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准确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程,编纂中华民族通史,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要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

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表达体系,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在城乡建设规划、重大活动中广泛使用。要推动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优秀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网络艺术作品。要加大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要全面加强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与共。

IMG_257

《玛纳斯》、《格萨尔》、《江格尔》三大民族英雄史诗是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瑰宝。2023年7月13日晚,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举行的第九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上,三大史诗同台会演,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看。图为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歌舞团演员在表演《江格尔》。 新华社记者 张瑜/摄

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正确区分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持续肃清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流毒。要严格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工作,清理查处煽动民族分裂的出版物、标志标识,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要把握国际舆论斗争主动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传播特点的中国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要健全涉民族因素网络舆情联合引导管控机制、民族宗教类网站审批管理机制,规范网络社群发展。要依法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挑拨民族关系、煽动民族歧视和仇恨、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提升网络治理法治化水平。要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新业态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使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新征程上,全国民委系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民族工作力量。

作者: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来源: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网页

 

  • 学院公众号